據(jù)陳序經(jīng)所著《匈奴史稿》,有關(guān)匈奴的文字記載始見于戰(zhàn)國時期的一些著述,如《戰(zhàn)國策》、《淮南子》等。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有專門的《匈奴列傳》一章,詳細記錄了匈奴的來歷和歷史。戰(zhàn)國時期和秦代也常以“胡”稱之,但后來“胡”“胡人”“胡虜”又成為中原對北方少數(shù)民族的一個籠統(tǒng)稱謂,例如岳飛的《滿江紅》中有“壯志饑餐胡虜肉,笑談渴飲匈奴血”之句,但當時他所抗的金、遼等國從民族上說都與匈奴無關(guān)。
匈奴早期活躍在中國北方今蒙古草原以北廣大地域,戰(zhàn)國時期北方的燕、趙、秦各國都有與匈奴交戰(zhàn)的歷史。秦朝曾遣大將蒙恬抗擊匈奴,后人有“卻匈奴七百余里,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”之贊。至漢朝,特別是漢武時期,對匈奴進行了連年征戰(zhàn)。匈奴在漢王朝的不斷打擊下分裂為南北兩部,南匈奴歸順漢朝並在中國北部定居下來,後來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政權(quán)多是匈奴后裔所建,史稱“五胡亂華”。但在其後的民族大融合中,南匈奴逐漸與漢族和其他少數(shù)民族融合,到隋唐以後在中國境內(nèi)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不復存在,匈奴的名稱也只見于史書和文學中。
北匈奴則在漢王朝以及其后王朝的不斷打擊下,不斷向北向西遷移,公元4世紀后期進入歐洲,歐洲歷史上開始有了“匈人”(Huns)的記載。匈奴侵入歐洲後先后打敗東哥特人、日爾曼人,在歐洲中東部建立起一個新的帝國,與東西羅馬帝國抗衡。到五世紀中葉,隨著傳奇領(lǐng)袖阿提拉死去,這個匈奴人在歐洲建立的帝國也解體了。今天的匈牙利人就認為自己是這一支匈奴人的后裔,但這一支匈奴與千年後滅亡東羅馬帝國的突厥人(土耳其人)並沒有關(guān)係。
突厥這一名稱在中國歷史上的出現(xiàn)始于隋唐時期。唐代所撰的《周書》、《北史》中均認為“突厥者,蓋匈奴之別種”。但當代歷史學家多認為這種說法有誤,在歷史中找不到突厥與匈奴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
突厥本是游牧於新疆阿爾泰山一帶的一個部落,歸附于當時的北方汗國柔然。柔然又稱蠕蠕,即史書所記載的“東胡”,屬于鮮卑人的一支,其領(lǐng)土為今蒙古沙漠以北廣大地區(qū)。公元六世紀突厥部落逐漸強大起來,取代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建立起突厥汗國。后又連續(xù)消滅了周邊的高車等部落政權(quán),建立起東起大興安嶺,西抵里海,南至蒙古沙漠,北到貝加爾湖的龐大帝國。但沒過多久,在隋朝初期就以阿爾泰山(時稱金山)為界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個國家,並為爭奪汗位而互相攻擊。到七世紀中葉,唐朝先后攻破東西突厥汗國,西突厥的一部分被迫向西遷移,後進入小亞細亞半島一帶。這一支突厥人的後代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,他們在公元十五世紀攻克君士坦丁堡,消滅了東羅馬帝國而建立起奧斯曼帝國。東突厥的一部分則又於七世紀末在漠北建立了了一個新的突厥汗國,史稱後突厥汗國或北突厥汗國。半個世紀后,北突厥又被新崛起的回紇汗國所滅,而回紇則被認為是今維吾爾族的祖先。由此可見,今天的維吾爾族與古代突厥從種族上說並非一家。
突厥滅國后,留在當?shù)氐耐回什柯湟仓饾u與其他民族融合,突厥在中國境內(nèi)作為一個獨立民族也成為歷史。
盡管突厥作為一個民族已經(jīng)消亡,但突厥這個名詞作為語言學概念和地理學概念后世仍被廣泛使用。在突厥汗國統(tǒng)治下,有回紇、鐵勒、高車、薛延陀等多個少數(shù)民族部落,他們大都接受了突厥語言並沿用下來。盡管在后來的歷史發(fā)展中這些民族的族群構(gòu)成及其所使用的語言也在不斷演化,但在現(xiàn)代語言學中被統(tǒng)稱為“突厥語族”,屬“阿爾泰語系”。今天屬于突厥語族的包括土耳其、哈薩克、吉爾吉斯、土庫曼、阿塞拜疆、烏茲別克等國以及中國的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、柯爾克孜族、烏孜別克族、塔塔爾族、裕固族等。除土耳其外,其他國家和民族盡管語言屬于突厥語系,但他們都在歷史發(fā)展中成為獨立的民族群體,沒有哪個還自稱是突厥族或突厥人。
此外,突厥作為一個地理概念,通常是以“突厥斯坦”出現(xiàn)的,意為“突厥人的地
States have problems by
payday loan process your information.